当前位置: 首页 Home > 实验室新闻 News

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师生视屏对话大洋钻探“决心”号科学家

【发布时间 Updated】:2016-09-02  |  【打印 Print】 【关闭 Close

2014年3月19日,在南海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林间教授、孙珍研究员、张帆博士生的组织和推动下,在同济大学赵西西教授的积极帮助下,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师生和大洋钻探船“决心号”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船-岸(ship-to-shore)互动节目。 

  IODP349号航次是新十年“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首航,航期1月28日至3月30日,由南海海洋所特聘研究员、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林间教授与同济大学李春峰教授联合担任首席科学家。31名上船科学家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12位中国科学家以及6位华裔科学家。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孙珍研究员负责构造描述和解释,张帆博士生负责地球物理属性测试分析工作。 

  在3月19日的活动上,边缘海地质师生有幸目睹了大洋钻探船在西南次海盆的工作场景。李春峰教授介绍了本次科学钻探的完成情况、主要发现以及对航次新成果的预期。林间教授讲述了本次研究的三大新发现。针对师生们特别感兴趣的沉积柱状样问题,林教授还特别详细讲解了这些柱状样是如何取出来的,以及如何分析和测试等技术内容。孙珍老师为大家讲述了本次在中央海盆与西南次海盆沉积与玄武岩样品的主要差异,张帆博士生展示了在船上如何开展岩芯的地球物理参数测试等内容。此外在孙珍老师和赵西西老师的邀请下,船上各领域的科学家先后介绍了自己在船上的工作内容、方法以及感受,包括最早给南海地磁定年的科学家之一、法国地球物理学家Anne Briais,南海所的客座教授、国际知名沉积学家Peter Clift,澳大利亚火山灰研究专家Kelsie Dadd教授,中科院海洋所的张国良副研究员,杭州海洋二所的丁巍伟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的苏新和姜涛教授,从事古地磁研究的赵西西教授, 从事有孔虫研究的同济大学李前裕教授和来自巴西的Renata Nagai博士生,来自西班牙从事放射虫研究的Ivan Hernandez, 来自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微生物地球化学家Rick Colwell等。这些新的技术和新发现都极大提高了南海所边缘海地质师生的研究兴趣。青年科研人员提出了科学、技术问题,增长了青年科研人员对南海构造和沉积问题的新认识。 

  据悉,IODP349航次由美国深海钻探船“决心”号执行,计划于3月30日在我国台湾基隆港靠岸。目前,已经完成了历史上首次在中央海盆和西南次海盆扩张脊处的深海科学钻探,首次获得了南海扩张时期形成的大洋玄武岩的珍贵的岩芯样品。 

图1.李春峰教授解答问题

图2 林间教授通过视频解答南海所师生的问题,摄于“决心”号大洋钻探船上

图3. 孙珍研究员介绍钻探船上的工作情况

图4.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视频对话现场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 备案号:粤ICP备05007992号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64号 邮编:510301 电话/传真:020-89101175

Copyright © 2016 Key Laboratory of Ocean and Marginal Sea Geology, CAS.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164 West Xingang Road, Guangzhou, China Zip:510301 Tel/Fax:020-8910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