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Home > 科研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中生代火山弧重建揭示南海陆缘曾发生穿时空破裂

【发布时间 Updated】:2018-08-27  |  【打印 Print】 【关闭 Close

      近日,实验室‘构造与模拟’研究团队李付成助理研究员、孙珍研究员与香港中文大学杨宏峰教授合作,首次在南海全面追踪到了中生代古火山弧的位置,为揭示主动陆缘向被动陆缘转换机制以及评估中生代盆地资源潜力提供了重要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29/2017JB014861)上。

      为揭示南海主被动陆缘转换机制和海盆打开东早西晚的穿时破裂特征,科学家们利用等效源深度法对全南海区域的磁力异常数据进行化极异常处理,通过延拓和功率谱计算出磁源的位置和深度;收集并对比了南海海域超过200口钻井和拖网的岩相与地球化学数据,重建了中生代岛弧和弧前盆地体系,结合地震剖面等资料追踪中生代的变形和沉积特征,在此基础上重建了南海陆源中生代的山-弧-盆体系。研究显示新恢复的火山弧与华南-越南陆上中生代弧后花岗岩带延伸范围一致,较好的约束了中生代俯冲带的范围。研究发现现今火山弧在南海东北部较为完整,而在西南部则零散分布在西南次海盆两侧,揭示了新生代南海陆缘的破裂不仅具有穿时特征,还具有空间上的差异,南海东北部破裂作用发生在弧前,而西南部破裂则发生在火山弧上。这种穿时空破裂特征对于认识南海东西部陆缘结构、沉积演化以及资源上的东西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联合基金项目(编号:U1301233)以及香港研究资助局基金(编号:24601515及14313816)的共同资助。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 备案号:粤ICP备05007992号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64号 邮编:510301 电话/传真:020-89101175

Copyright © 2016 Key Laboratory of Ocean and Marginal Sea Geology, CAS.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164 West Xingang Road, Guangzhou, China Zip:510301 Tel/Fax:020-8910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