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Home > 科研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科研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2024-06-05] 张江阳等EPSL: 研究揭示全球俯冲作用如何影响地幔蛇纹石化程度

俯冲作用是水向地球深处输送的主要机制,这个过程对板块构造、俯冲地震活动、弧岩浆作用以及气候变化等都具有重要影响。大洋岩石圈在海沟附近发生弯曲变形,并形成挠曲正断层。水沿着正断层进入板块深部,引起地幔蛇纹石化。因此,俯冲板块的地幔蛇纹石化与俯冲作用的水通量有密切的关系。

[2024-05-20] 曹令敏等JGR: 多俯冲板块相互作用引起的上地幔变形研究取得新进展

北苏拉地块位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北部,地处多板块交界处,新生代构造运动活跃。北侧的苏拉威西海板块向南俯冲到苏拉威西岛下方约250 km,东侧的桑义赫板块向西俯冲至其下方600km之下,两个俯冲板块上下交叠,其南侧隐没于岩石圈内的苏拉板块阻止了苏拉威西海板块的进一步向南俯冲,三板块影响着北苏拉地块上地幔流动与变形特征。复杂的构造环境为我们研究多板片交互作用下上地幔物质流动和变形模式提供了理想场所。

[2024-05-16] 臧翀等JGR: 海洋地震研究新进展:基于三维模拟技术提升定位精度

海洋地震的震源参数对于研究海洋地质构造和理解断层破裂行为至关重要。尽管基于近场海底地震仪(OBS)观测能够实现震源参数准确反演,但目前全球海洋区域的OBS覆盖程度较低;基于陆地台网的远震数据虽能定位中强尺度海洋地震,但反演通常使用一维简化地球模型,复杂的地球三维结构导致远震定位精度较低。

[2024-05-15] 查财财等JGR:大洋中脊洋壳增生的动力学过程研究取得新进展

地幔上涌与熔融是大洋中脊的基本过程,控制着洋壳的增生厚度。在洋中脊下方,地幔在板块分离时被动上涌,由于减压熔融,形成了新的大洋地壳。在这一过程中,大洋岩石圈随着年龄增长向脊轴两侧增厚,会促进地幔上涌。

[2024-05-14] 曾程辉等EPSL: 研究揭示南海洋盆岩浆增生的时空分布新规律

南海是慢速-中速扩张边缘海的典型代表,对其扩张时的岩浆时空分布规律缺乏整体认知和定量化表达,限制了对南海扩张动力变化的认知与其在全球洋盆中的定位。研究人员通过覆盖南海洋盆的37条地震剖面计算出南海扩张过程中岩浆增生长度占总扩张长度的比重(称为南海洋盆M值),以深入理解其板块活动的特征。

[2024-03-26] 张亚运等JGR: 主动源地震实验背景噪声成像揭示马沟南部结构特征

在传统的地震学研究中,主动源OBS数据主要用于探测海洋岩石圈的纵波结构信息,而背景噪声信号通常未被充分利用。背景噪声成像通常需要长时长的陆地地震台阵数据,通过叠加多道互相关波形来获取高质量的经验格林函数,进而反演横波速度。然而,主动源OBS数据的记录时长通常只有1-3周,这使得从短时长的噪声波形中提取可靠的面波信号变得极具挑战性。

[2024-01-19] 《南极罗斯海的新生代放射虫》出版发行

罗斯海是辽阔太平洋南端的一个最高纬度边缘海,具有典型的极地环境特征,成为探索南太平洋古海洋及极地气候历史演变的关键区域。随着我国开始在南极罗斯海建立科学考察站,对这一关键极地海域的深入探索全面展开。

[2023-12-14] 张一诺 等-GRL: 热点-转换断层-洋中脊相互作用研究获重要进展

热点和洋中脊是地球上两大主要的岩浆活动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地球的地壳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然而,转换断层的存在如何影响这一过程尚不明确。研究人员选择了位于格陵兰板块和欧亚板块交界处的莫恩斯洋中脊,通过分析地球物理观测数据,揭示了该地区洋脊轴部地形起伏、M值(岩浆作用对板块扩张的贡献比例)和洋壳厚度的变化特征,以及扬马延热点的影响范围。

版权所有 © 边缘海与大洋地质实验室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64号 邮编:510301 电话/传真:020-89101175

Copyright © 2016 Laboratory of Ocean and Marginal Sea Ge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164 West Xingang Road, Guangzhou, China Zip:510301 Tel/Fax:020-89101175

备案号:粤ICP备05007992号  粤公网安备44011502001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