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Home > 科研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科研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2022-10-11] 张江阳 等-GRL: 俯冲-碰撞转换带岩石圈三维变形研究取得新进展

俯冲带和碰撞造山带作为板块汇聚的边界,是岩石圈变形和地震发生的主要场所。研究表明,板块在俯冲或碰撞过程中会发生挠曲,当应力超过了板块的强度,就会形成断裂,并诱发板内地震。前人通常将俯冲带和碰撞带作为两个独立系统分别进行研究,而俯冲带沿着走向转变为碰撞带的现象并不罕见,比如阿拉斯加俯冲带东北部、东爪哇俯冲带和南海马尼拉俯冲带北部。

[2022-10-10] 王强 赵明辉等-GR: 南海北部陆缘张裂-破裂过程研究取得新进展

 南海北部陆缘深部地震结构蕴含了大陆由张裂、破裂到海底扩张过程的重要构造演化信息,是威尔逊旋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构造上相对稳定的北部陆缘,聚集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及水合物等矿产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与战略意义。南海北部陆缘的洋陆转换带(COT)位于减薄陆壳与正常洋壳之间,是记录陆海变迁过程的关键构造单元。

[2022-09-30] 赵焕庭南海岛礁科学钻探研究攻关突击队新成果||南沙珊瑚礁古生态及演变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南海珊瑚岛礁是南海最重要且特殊的生物地质复合体,在维护我国海洋领土完整、行使国家主权、资源供给及生态和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礁岩沉积作为记录珊瑚礁发育历史的“档案库”,对研究珊瑚礁地质发育与生态演变规律并促进岛礁管理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与现实意义。第四纪与现代珊瑚礁关系最为密切,但目前对第四纪以来珊瑚礁古生态及演变机制的认识明显不足。

[2022-09-14] 徐敏 团队-JGR: Solid Earth || 高精度地震成像揭示大洋核杂岩多期次拆离过程

洋中脊是海底扩张中心和海洋岩石圈增生地,是板块构造中最重要的离散边界。全球洋中脊总长6万5千余公里,是太阳系中最长的火山链,每年产生约21立方千米的熔岩。

[2022-09-05] 赵焕庭南海岛礁科学钻探研究攻关突击队新成果||南沙珊瑚岛礁发育演化研究取得进展

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任务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颜文研究员领导的“赵焕庭南海岛礁科学钻探研究攻关突击队”研究团队,以揭示珊瑚礁的形成过程和发育模式为主要科学目标之一,2017年在南沙群岛实施完成了“南科一井”科学钻探。

[2022-08-28] 杨晓东等-GJI: “一带一路”莫克兰俯冲带的发震机制及区域大地震风险的研究获得重要进展

莫克兰俯冲带是全球俯冲带的端元代表,它具有超低的俯冲角度(2-3°)、超厚的俯冲沉积物(高达7.5公里)和超宽的增生楔(超过400公里)。莫克兰俯冲带历史上大地震多发,最近的1945年Mw 8.1级大地震还触发了海啸,造成大约4000人死亡。

[2022-08-28] 开放课题进展||印尼苏拉威西岛的断层相互作用对地震迁移的影响获揭示

过去50年间,在印尼苏拉威西岛的Palu-Koro走滑断裂带和Minahassa大型逆冲断层上发生了一系列破坏性的地震(见图1),如1968年(Mw 7.2)、1996年Tonimi (Mw 7.9)和2018年Palu(Mw 7.5)地震。大地震的频繁发生给印尼中苏拉威西地区带来了惨重的地震与海啸灾害。

[2022-08-15] 邱强 等-Tectonophysics:“一带一路”莫克兰俯冲带东部的大地震和海啸风险研究获重要进展

莫克兰俯冲带发育有超厚的沉积物(超过7公里)、超宽的增生楔结构(超过400公里)和全球最缓的俯冲角度(接近水平),是攻关超低俯冲动力学过程的天然实验室。历史上该区域曾多次爆发大地震,是地震和海啸灾害风险最高的区域之一。然而,由于历史地震记录不全,目前对该俯冲带的地震破裂模式和海啸传播特征尚不清楚。?

版权所有 © 边缘海与大洋地质实验室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64号 邮编:510301 电话/传真:020-89101175

Copyright © 2016 Laboratory of Ocean and Marginal Sea Ge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164 West Xingang Road, Guangzhou, China Zip:510301 Tel/Fax:020-89101175

备案号:粤ICP备05007992号  粤公网安备44011502001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