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Home > 科研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科研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2021-10-19] 程锦辉 等-Tectonophysics:南海东北部下地壳高速体成因获得新认识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其构造演化模式一直是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热点。随着人工源深地震探测方法的不断成熟,在南海东北部开展了大量的地球物理深探测实验,获得了丰富的地球物理数据。

[2021-10-08] 李付成 等-GRL: 多期叠合数值模拟结果揭示南海陆缘盆地沉积演化特征

珠江口盆地作为南海北部陆缘最大的含油气沉积盆地,其构造及沉积演化史一直是油气资源勘探的基础。自晚中生代以来,以珠江口盆地为代表的南海北部陆缘盆地至少经历了神狐运动、两期珠琼运动、南海运动及东沙运动,这些构造运动共同构成了珠江口盆地的主体演化三阶段:断陷、拗陷、构造反转。

[2021-08-19] 杨艺萍 等-QSR: 全新世印度洋夏季风降水时空变化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印度洋夏季风是全球季风环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带来的降雨量变化对人口稠密的南亚地区水文气候、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影响。前人已利用石笋、湖沼和海洋沉积物对全新世期间印度洋夏季风的降雨量变化进行了大量的重建工作,发现过去5千年前后季风降水显著减弱可能和亚热带辐合带(ITCZ,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的南移相关,然而,由于中低纬度区域研究记录欠缺,大大限制了我们对早中全新世印度洋夏季风降水时空变化及其影响机理的认识。 

[2021-08-17] 周勇 等-GRL: 科研人员利用海洋T波约束大陆地壳衰减结构

高频(>1 Hz)地壳衰减结构对于地震危险性评估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对于地震活跃区域,利用丰富的地震-台站对观测数据,已有多种成熟的地震学方法(例如Lg波方法、近震P波/S波方法、面波法等)可约束地壳衰减结构,进而为区域地震风险评估提供参考。然而,对于鲜有地震发生的稳定块体,区域地震射线路径覆盖稀疏,传统方法难以通过足够数据有效获得其衰减特征。近些年,在稳定块体的沿海区域发生了多次破坏性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稳定块体的地震灾害同样不容忽视。

[2021-07-17] 黎雨晗 等-GR: 中沙地块的伸展-海底扩展过程研究取得新进展

在被动大陆边缘,陆壳受到伸展作用力依次发生裂陷、减薄、破裂和海底扩张过程,这一过程受到陆壳的先存结构和分段性的影响。南海陆缘的流变学和热结构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一性,分布着许多微陆块,导致其整体伸展、海底扩张过程特别是破裂模式尚不清晰。

[2021-07-09] 王志-PHYS EARTH PLANET IN: 深部结构成像揭示俯冲带弧-弧碰撞与弧后地震成因机制

俯冲带是地表构造形变、地表圈层与地球深部圈层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位于西太平洋俯冲带的东北日本-千岛群岛俯冲带(NE Japan-Kuril)是俯冲板块俯冲形态和方向发生转折的交接区,该区域的板块俯冲过程与地震成因之间存在何种关联目前仍然不太清楚。 

[2021-06-28] 张江阳 等-Tectonophysics:马里亚纳海沟俯冲岩石圈三维形变研究取得新进展

马里亚纳海沟位于西北太平洋洋底,其最深处的“挑战者深渊”被誉为地球第四极,其深海沟是由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到菲律宾板块之下形成的。板块在俯冲过程中发生挠曲,当应力超过了板块的强度,板块就会发生断裂,在海底形成正断层,并诱发地震。海水通过正断层进入地球内部,与周围地幔岩石发生化学反应,引起岩石蚀变(称蛇纹石化)。

[2021-06-11] 开放基金成果:揭示印尼2018年Mw7.5级Palu地震的孕震机制与Sulawesi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2018年9月28日在印尼Sulawesi岛的Palu-Koro断裂带中段发生了Mw 7.5级地震。地震后的滑坡和海啸给当地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与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探讨该地震的孕震机制,并分析震后Palu-Koro断裂带南北两端的地震空区的地震与海啸危险性。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 备案号:粤ICP备05007992号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64号 邮编:510301 电话/传真:020-89101175

Copyright © 2016 Key Laboratory of Ocean and Marginal Sea Geology, CAS.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164 West Xingang Road, Guangzhou, China Zip:510301 Tel/Fax:020-8910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