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Home > 科研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科研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2021-05-25] 关慧心 等-GR: 盘古超大陆裂解过程中的岩浆作用获揭示

 在大陆裂解过程中形成的被动大陆边缘通常呈现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地幔岩浆大量涌出而形成的火山型被动陆缘,另一种是没有或仅有少量同张裂期岩浆作用的非火山型被动陆缘。在超大陆裂解前,通常伴随着大火成岩省的形成。最近的研究指出,大陆张裂起始于大火成岩省形成之前,认为地幔柱的岩浆流会聚集在预先变薄的大陆岩石圈之下,并触发超大陆的裂解。?

[2021-05-24] 王志 等-JAES: 研究发现台湾南部地震孕育机制的模型

台湾位于南海盆地的东北部,是欧亚大陆和菲律宾板块相互俯冲/碰撞作用形成的造山带,板间相互作用导致该区域存在强烈地震活动和深部岩浆作用。近20多年来,连续发生的几次6级以上的灾害性地震,如1999年Mw7.6级集集地震和2016年Mw6.7高雄(美浓)地震等,大都与板块俯冲密切相关。这些地震活动给台湾及其周边地区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深入了解、认识该区域深部地球物理参数构造属性变化与地震孕育机制的响应关系,是西太平洋俯冲带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21-05-21] 唐群暑 等-JPO:高分辨率反射地震揭示复杂地形所致水体混合增强与机制

定量揭示海洋内部能量串级与耗散是推动海洋精细化预报模式发展,实现海洋环境准确预报,服务国家需求的前沿科学难题。随着海洋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日益关注中尺度以下(小于~100千米)的海洋变化与动力过程、多尺度相互作用、环境与生态效应等重要科学问题。海洋中循环往复的潮汐等内波运动,赋予了海水永不止息的“生命”,是驱动海洋混合、维持大洋径向翻转流的重要能量

[2021-03-02] 张旭博 等-JGR-Solid Earth: 南海地幔演化统一模型取得重要突破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是攻关地球边缘海形成演化过程重大科学问题的突破口。近年来通过国际大洋钻探、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部过程演变”资助的深拖地磁与深部地震实验等先进研究手段,科学家们首次精确测量了南海各海盆的扩张年龄、地球化学成分以及地壳厚度变化。但不同的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观测之间缺乏交叉验证的定量化统一模型。

[2021-02-08] 黄海波 等-Tectonics: 南海西北部陆缘地壳内部变形机制获揭示

南海陆缘岩石圈曾受俯冲作用、陆块拼贴以及岩浆作用改造,其岩性组成、流变学和热结构具有横向不均一性。南海西北部陆缘分布着一系列夭折裂谷和微陆块,不同构造单元下方的地壳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其壳内变形过程以及洋陆过渡机制尚不清楚。

[2021-01-14] 陈天然 等-STOTEN: 研究揭示人类活动改变南海北部珊瑚礁数千年的发育模式

珊瑚礁以其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和极高的初级生产力,被誉为“蓝色沙漠中的绿洲”和“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然而,全球珊瑚礁已进入了一个以“人类活动显著改变地球系统”为特征的新纪元——“人类世”。对珊瑚礁的影响主要在于温室气体排放、全变变暖导致珊瑚白化、死亡事件频发,以及局部的人类活动导致区域尺度的珊瑚群落退化。相对于远离大陆的大洋珊瑚礁,近岸珊瑚礁除受到气候变化的胁迫外,还叠加了强烈的人类活动干扰,大多呈现急剧退化的趋势,即逐渐过渡到(或已经成为)边缘珊瑚礁。?

[2021-01-11] 张翠梅 等-Gondwana Research:南海陆缘同裂陷期的岩浆作用研究取得新突破

被动陆缘依据岩浆活动的表征划分为贫岩浆型和富岩浆型两种类型。但这种端元划分模式对于理解陆缘形成演化过程中复杂的岩浆作用非常有限,不能说明岩浆作用形式以及岩浆量在时空上的演化规律。

[2020-11-23] 周鹏翔 等—PEPI: 广东沿海地壳内部低速薄弱层三维发育特征获揭示

地壳内部的低速薄弱层既是地球板块构造作用的产物,也是控制后期构造模式和孕育地震地质灾害的重要构造因素。地壳内部低速层的形成通常与岩浆或部分熔融活动、拆离断层、古缝合带、韧性剪切带以及流体活动等存在紧密联系。

版权所有 © 边缘海与大洋地质实验室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64号 邮编:510301 电话/传真:020-89101175

Copyright © 2016 Laboratory of Ocean and Marginal Sea Ge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164 West Xingang Road, Guangzhou, China Zip:510301 Tel/Fax:020-89101175

备案号:粤ICP备05007992号  粤公网安备44011502001245号